據了解,白雲釔鋇礦發現於白雲鄂博深部岩芯礦,是一種化學成分組成全新、晶體結構全新的新礦物,含有釔、鏑、釓、鉺、鎦等重稀土元素。
「那妳要這樣下去多久?妳不擔心嗎?」 我不擔心,反倒我常感覺別人比我還要擔憂,光是聽到我的半無業(?)狀態,就足以讓某些人焦慮,從而會把帶有焦慮感的問題丟給我。是想要立即得到答案結果的底層躁動,在讓人痛苦。
朋友問:「那妳未來有什麼打算嗎?」 「沒有。舉凡生命的意義、個人的天賦熱情、人生方向或感情合適度,我們都能把它化成一個個待解問題,並認定這些問題都早有答案,我們應該要「找出」答案,好實現最佳成果。於是,為了盡早替這些「已有答案的問題」給出結果答案,人們自願多揹好幾層壓力,反倒沒時間停下問自己: 這些問題真的合理或真實嗎?它們預設的是什麼?我要相信嗎?就算我沒有答案又如何? 我覺得這些都是人們自創的設問與幻想,是頭腦想玩的遊戲,不是生活的必需品,我們其實可以選擇要或不要,只是有時人們太執著於這些幻想與設問中(即便所謂「靈性」的種種),認為人生進程就是以此為唯一基準。然說實話,我不想接受的機會,相對之下的現時收益更多且容易些,如果粗略的評估,大概會認為我真不知好歹。考慮幾天,我就是無法如當初,答應與藝術經紀人合作那樣喜悅地接受,即便兩方端出的都是我喜歡的藝文領域。
但或許因為我慢下生活好一陣子了,好不容易沖淡強勢價值觀的影響,現階段,我不希望自己只因某些事比較穩固、收益高就選擇它,尤其當我感覺自己是基於這些考量,才想答應或行動時。雖然這看起來不太合乎常理。侯友宜表示,「這次總統大選的結果,是我個人完全努力不夠,」他也尊重台灣人民最後的選擇,「民主的選擇就是人民作主、人民決定」。
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23年底舉行關於核廢立法系列論壇中,台電核能後端處課長李在平指出台電自2005年推動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計畫,但在進行地質鑽探調查時遭到地方居民抗爭,調查實質地質的計畫延宕至今。3. 農電爭議 面對光電爭議,賴清德提出「光電納入國土計畫、建立社會溝通平台」等措施。呼籲行政體系應主動提出2030年「減量30%」以上的目標,與民間期望的「減量40%」展開討論。台灣核廢料分為高階與低階,使用過的核燃料棒為高階核廢料,其餘被歸類為低階。
接近晚間8時,侯友宜率先發表敗選感言。而選址遭遇抗爭很大程度與公眾溝通不足有關。
未來施政如果是各黨派有共識的議題,將優先處理。如沒共識也沒急迫性的,則擱置爭議,持續溝通。然而《海洋基本法》於2019年通過時,已明定2年內須制定《海洋保育法》(以下簡稱海保法)、《海域管理法》和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》(俗稱海洋三法)。賴清德早前回應《報導者》關於核廢的問題,他表示,「核廢料的處理作業必須取得社會的共識才能順利進行」,稱因台灣的地質暫沒法滿足目前最終儲存深埋所需要的條件,又指「未來的執政者必須扛起現在核廢料的處置責任」,而民進黨是「有誠意凝聚社會共識來解決這個問題」。
經濟部2012年核定公告,計畫在金門縣烏坵鄉及台東縣達仁鄉興建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,不過還待地方公投同意,目前因民意反對,迄今尚未舉辦公投。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,台灣目前尚未立法。由於賴清德在選前沒有提出新的中期減量目標政見,反觀其他的候選人都提出比現況24%更嚴格的目標,賴必須對這些未有共識的政策展開更積極的對話。」他指出,民進黨在國會選舉中沒有維持過半席位,選舉結果是反映人民期待「有能力的政府」和「有效率的制衡」,未來會深研兩位對手的政見主張。
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分析,以賴任期至2028年來看,如何設定2030年的中期減碳目標,將是施政關鍵。至於低階核廢料的處理,台灣是以焚化、壓縮和固化的方式先進行初步處理,放入貯存桶後,暫時存放於核電廠內的倉庫以及蘭嶼貯存場。
今屆選戰,沒有一位候選人獲逾半選票——賴清德獲約558.1萬票,占40.1%,遠比當年蔡英文票數和占比低。柯文哲隨後也發表敗選感言,柯文哲表示,這是第一次在藍綠夾殺之下撐出了三強鼎立的局面,他表示,民眾黨提出很多政策,對台灣永續發展也有更成熟的規劃,台灣民眾黨成為關鍵在野力量。
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官淳安表示,賴清德不論在競選時、勝選後,都承諾會延續蔡政府的政策並做的更好,她呼籲蔡、賴政府盡快展開溝通並完成海洋三法,落實海洋立國,讓海洋政策的進展真的「在路上」,而非只是口號、只是競選影片的背景。趙家緯指出,今年就要啟動第三階段管制目標訂定程序,是提升2030年目標好機會。柯文哲獲368.6萬票,占26.5%。趙家緯建議,當前綠能推動已遇到瓶頸,本次選舉看到在野兩黨候選人大力質疑綠能政策,也各自提出自己的解方,如侯友宜提出成立「國土規劃研究院」避免農電土地爭議,柯文哲也提出重視公民電廠與社區共享。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 陳昭宏 袁慧妍報導 13日晚間,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、副總統選舉結果出爐,民進黨賴清德、蕭美琴以5,586,019票(得票率40.05%)當選,民進黨連續三屆執政,打破同一政黨執政不超過八年的慣性,刷出台灣民主化以來的新紀錄。趙家緯認為,過去八年有很多新的社會對話嘗試,如能源用地白皮書,應該趁此機會檢視過往有效的溝通模式並擴大,未來要更重視國土計畫或是公民電廠,才能取得社會信任。
截至目前卻僅有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》於2023年,也就是遲到兩年後通過可見三大候選人都希望提升再生能源,這些都可能是解決綠能爭議的方法。
趙家緯建議,當前綠能推動已遇到瓶頸,本次選舉看到在野兩黨候選人大力質疑綠能政策,也各自提出自己的解方,如侯友宜提出成立「國土規劃研究院」避免農電土地爭議,柯文哲也提出重視公民電廠與社區共享。賴清德早前回應《報導者》關於核廢的問題,他表示,「核廢料的處理作業必須取得社會的共識才能順利進行」,稱因台灣的地質暫沒法滿足目前最終儲存深埋所需要的條件,又指「未來的執政者必須扛起現在核廢料的處置責任」,而民進黨是「有誠意凝聚社會共識來解決這個問題」。
侯友宜表示,「這次總統大選的結果,是我個人完全努力不夠,」他也尊重台灣人民最後的選擇,「民主的選擇就是人民作主、人民決定」。如沒共識也沒急迫性的,則擱置爭議,持續溝通。
如果屆時政府仍提出24%,恐怕會引發民間對氣候政策更多質疑,讓社會對氣候政策沒信心。至於低階核廢料的處理,台灣是以焚化、壓縮和固化的方式先進行初步處理,放入貯存桶後,暫時存放於核電廠內的倉庫以及蘭嶼貯存場。未來施政如果是各黨派有共識的議題,將優先處理。經濟部2012年核定公告,計畫在金門縣烏坵鄉及台東縣達仁鄉興建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,不過還待地方公投同意,目前因民意反對,迄今尚未舉辦公投。
而選址遭遇抗爭很大程度與公眾溝通不足有關。台灣核廢料分為高階與低階,使用過的核燃料棒為高階核廢料,其餘被歸類為低階。
趙家緯認為,過去八年有很多新的社會對話嘗試,如能源用地白皮書,應該趁此機會檢視過往有效的溝通模式並擴大,未來要更重視國土計畫或是公民電廠,才能取得社會信任。3. 農電爭議 面對光電爭議,賴清德提出「光電納入國土計畫、建立社會溝通平台」等措施。
Photo Credit: 中央社 4. 遲到的海保法 總統蔡英文多次提及台灣為海洋國家。今屆選戰,沒有一位候選人獲逾半選票——賴清德獲約558.1萬票,占40.1%,遠比當年蔡英文票數和占比低。
然而《海洋基本法》於2019年通過時,已明定2年內須制定《海洋保育法》(以下簡稱海保法)、《海域管理法》和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》(俗稱海洋三法)。截至目前卻僅有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》於2023年,也就是遲到兩年後通過。2. 2030中期減碳目標 賴清德選前表示,將延續蔡政府「2050淨零碳排」政策,拋出第二次能源轉型、產業雙軸轉型,以及永續綠生活與公正轉型等政見,持續朝2050淨零目標邁進。柯文哲隨後也發表敗選感言,柯文哲表示,這是第一次在藍綠夾殺之下撐出了三強鼎立的局面,他表示,民眾黨提出很多政策,對台灣永續發展也有更成熟的規劃,台灣民眾黨成為關鍵在野力量。
接近晚間8時,侯友宜率先發表敗選感言。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23年底舉行關於核廢立法系列論壇中,台電核能後端處課長李在平指出台電自2005年推動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計畫,但在進行地質鑽探調查時遭到地方居民抗爭,調查實質地質的計畫延宕至今。
在賴清德的勝選發言中,他提到「賴蕭配得到最多支持,代表國家會走在正確路上,不會轉向也不會走回頭路。柯文哲獲368.6萬票,占26.5%。
趙家緯指出,今年就要啟動第三階段管制目標訂定程序,是提升2030年目標好機會。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,台灣目前尚未立法。